白日戒燃。

瞎论一下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。

前置预警:大量剧透。

-

       读了不长不短大概两个星期的时间,因为和其他两本是平行阅读的,又在沉迷网络。

       客观来说,这本书的情节不算复杂。比起《百年孤独》里孙子爷爷混淆不清的情况,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显然要清爽很多,出场人物也减少了【其中有一部分是只出现一次或几次的女情人】。放在现代,这就是个从血气方刚女友和别人跑了痴心不改最后黄昏恋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男主角弗洛伦蒂诺·阿里萨是个很值得品味的角色。从出身和外表来看,这似乎是个不足以花费如此多篇幅渲染的男人。他自从见到费尔明娜·达萨小姐后,好像忽然就通透了世间情为何物,并且着实渴望生死相许。后半本书的主题是“等待”,时光匆匆几十年之间,弗洛伦蒂诺不停地寻找情人,对象算得上形形色色,而手法也花样百出。但另一方面,他又坚信这种无意识的堕落算不上对费尔明娜和心中爱情的亵渎,甚至在最后说出了“那是因为我为你保留了童贞。”*这样狡猾的情话。他的兴趣和特长广泛,又很局限——写情书,拉小提琴,背诵杂志连载的爱情小说中的感伤语句。他几乎是个完全活在爱情世界里的人,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所做无非不是为了爱情或至少不违背崇高的爱情。

       女主角费尔明娜·达萨如同马尔克斯笔下其他的一些女性角色一样,漂亮而具有奇妙的社交魅力【实际上,这个设定让我想到了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个女子】。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部分摒弃了《百年孤独》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,但去除得并不完全,应该说马尔克斯先生写作的精髓是带有非写实色彩的。例如,男女主角青年时感情破裂的原因,完书时仍然是一个模糊的问号,从内容推测,费尔明娜似乎是重逢弗洛伦蒂诺时突然从爱情中醒悟,以一种可怕的理性审视着这位让自己近乎发狂的爱人,然后发现他“不过是某个影子”。这是典型的马尔克斯写法,现代的言情小说里恐怕只有什么家长威胁移情别恋之类的俗套借口。

       费尔明娜拥有两面性,一面炽热、追求爱情,另一面属于女人的智慧和对安稳的追求。第一面显然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完善,但从她和乌尔比诺医生没有爱情而结婚管中窥豹,她似乎仍然有除爱情外的追求,这点和弗洛伦蒂诺有些差异。当然,只有当好感积累到某一程度并获得了理性的允许,她才可能把自己托付给某个男人,这也是年轻的弗洛伦蒂诺失败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医生,应该说在婚后显然是产生了爱情。费尔明娜认为,如果在世间所有男人中做选择,她还是会选她的丈夫。这本书完全不是单一线的故事,实际包含了两段爱情,只是侧重富有传奇色彩的另一段。另一方面,乌尔比诺和弗洛伦蒂诺之间的鲜明对比,在最后黄昏恋的时刻也突出了爱情的魔力。

       说说最后的二次相爱。这似乎是个缓慢有序的过程,但无疑不太受青年爱情的影响,因为费尔明娜认为吸引她的只是面前这个老态龙钟的男人,而不可能是什么人的影子。爱情不受时间和身份所限,一位多年寻花问柳的单身汉和德高望重医生的遗孀,还是在爱情中被迫选择一同渡船。按照马尔克斯先生的风格,结局绝对是出人意料且发人深省的,读完全书,果然如此。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,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远不分离的爱情。*

       毕竟是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篇作品,看得出作者创新的成分。文笔和此前的代表作《百年孤独》相近,但是内容少了限制【这是一种说不出口的限制】,受众范围比较广。至于马尔克斯先生说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是他最好的作品,不予评论。

-

*记不清原句,书不在身边。见谅。

*最后一句出自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360百科。

关于这本书的推荐,思想方面比《百年孤独》略大众化,年级阶层在高中以上比较合适。至于我自己没有,那是因为我连《百年孤独》都看过,已经可以造作了。

评论
热度(6)
©白日戒燃。 | Powered by LOFTER